2025-02-15 22:48:11 | 玩车网
自2012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由此,1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更高质量的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
《规划》提出,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
在国新办3日举行吹风会中,多部门有关负责人对此次《规划》作出说明,其中,关于《规划》的主要亮点,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归纳为“四个新”。
顺应新形势
当前,新能源汽车结合新能源、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使产品形态、使用模式都发生了变化,因此,《规划》将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并行发展。
适应新要求
这次《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政府是要更好地发挥在完善标准法规、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明确新方向
这次《规划》提出了“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占比要达到车辆总销售的20%左右”的新目标,以及“203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要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远期目标。
发展新路径
加强“三纵三横”研发布局。“三纵”是指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动、燃料电池汽车,“三横”是指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更加注重与国际接轨。
在科技创新方面。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司长秦勇表示,科技部将重点在三大领域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一是在推动动力电池向高比能、高安全的方向发展。二是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和装备研制,支持轻量化材料、低成本稀土永磁材料等研发。三是大力支持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为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提供支撑。
关于新能源汽车“充电荒”问题,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运输服务司负责人蔡团结也表示,将通过市场化手段,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综合客运枢纽等交通设施,建设配套必要的充电设施,消除新能源汽车车主的远途旅行充电忧虑。
在发布《2012年规划》后,经过政府与行业企业的大力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5年居全球第一。今年“金九银十”已然结束,多家车企陆续公布10月份销售数据,比亚迪公告显示,10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23217辆,去年同期为12567辆,同比增长高达84.75%。蔚来汽车10月共交付了5055辆汽车,同比增长100.12%;理想ONE在10月交付3692辆,连续3个月刷新单月交付记录;小鹏汽车10月新车交付3040辆,同比增长229%。从销量看来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稳定增长期。未来,《规划》工作的落实将更加助力各大车企,给新能源汽车领域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同时推动并完善新能源汽车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与发展。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祁驿
10月27日,在2020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李骏院士宣布,2.0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正式发布。
图片来源:2020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视频截图
其中,他提出至2035年,我国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各占一半,传统能源动力乘用车将全部转为混合动力,从而实现汽车产业的全面电动化转型。其中,针对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2.0版技术路线图指出,至2035年,我国将形成自主且完整的产业链,自主品牌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品技术水平将与国际同步,新能源汽车占汽车总销量50%以上,纯电动则将占到新能源汽车的95%以上。
2030年-2035年,将实现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的大规模推广应用,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也将达到100万辆左右,并将完全掌握燃料电池核心关键技术,建立完备的燃料电池材料、部件、系统的制备与生产产业链。
智能网联方面,至2035年,各类网联式高度自动驾驶车辆将在国内广泛运行,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深度融合。具体来看,2025年HA级智能网联汽车将开始进入市场;2030年,实现HA级智能网联汽车在高速公路广泛应用,在部分城市道路规划应用;2035年,HA、FA级智能网联车辆具备与其他交通参与者间的网联协同决策与控制能力,各类网联式自动驾驶车辆将广泛运行于中国广大地区。
难道说到2035年路上就见不到燃油车,厂家也不给产销燃油车了吗?
答案99%以上是不会的。
首先,这个技术路线图,是给有关部门制定政策作为参考依据用的,它提出的,都是一些美好而远大的目标,并不是政策本身。 玩车网
如果你看过技术路线图1.0版本,然后对照执行结果你就能发现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还是很大的。
其次,即便这些目标变成了政策,距离2035年不是还有15年吗,一台车你能开15年不换吗?
按照现在大家换车的频率,我觉得15年可能已经换过三轮了吧,所以这两年您买车还是可以随心所欲的。
所以,对于消费者来说,该买的买,该换的换,技术路线不是政策。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玩车网(https://www.ssxwc.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发布,混动汽车将更受重视的相关内容。
10月27日,2020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清华大学教授李骏代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并对中国汽车技术的发展愿景与目标,以及技术路线等加以解读。
路线图2.0提出了面向2035年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六大目标,其中汽车产业的碳排放量先于国家碳减排承诺2年,“于2028年左右先于国家碳减排承诺提前达峰,至2035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下降20%以上”。
除此之外,路线图2.0中的另外五个目标为:新能源汽车将逐渐成为主流产品,汽车产业基本实现电动化转型;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国际领先,产品大规模应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协同高效、安全可控的产业链;建立汽车智慧出行体系,形成汽车、交通、能源、城市深度融合生态;技术创新体系基本成熟,具备引领全球的原始创新能力。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延续了总体技术路线图+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模式和研究框架,并形成了总体技术路线图+节能汽车+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汽车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充电基础设施+汽车轻量化+汽车智能制造与关键装备的“1+9”总体布局。
相比2016年发布的1.0版本技术路线图中以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主、节能汽车为辅的规划,即将发布的2.0技术路线图,欲以“电驱动”代替“电动化”,将节能汽车提高到和新能源汽车同等重要的程度,两者并举发展,并预计到2035年,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各占 50%。
在我国的分类中,节能汽车指的是低油耗的燃油车和有更高燃油利用率的油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新能源汽车指的是相比传统燃油车加入电池作为动力源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电动化”到“电驱动”的改变,是要将混动汽车提到更高的战略上来。过去几年,我国的各种汽车发展政策多围绕新能源汽车来实施,如财政补贴、基础设施建设等。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已有10年之久,其占比仍不足6%,节能汽车则不足3%。路线的改变,预示着未来的政策将可能会向节能汽车和混动汽车倾斜。路线图目标从产品应用角度来看,混合动力乘用车占传统车的比例目标得以明确。以2025、2030、2035年三个时间点,混合动力乘用车占传统车销量的比例分别为50%以上、75%以上、100%。
2020年1月到9月,混合动力乘用车分别生产和销售了16.64和15.12万辆。月度同比也呈上升趋势。
2.0路线中,将节能汽车比重提高,油电混合动力必将收益,但我国油混技术相对匮乏。混动汽车由丰田引领并建立强大壁垒,本田绕过丰田专利实现突围,除两家之外,其他车企的油电混动技术都乏善可陈。2019年国内28万辆油电混合汽车中,几乎被丰田和本田包揽。目前国内丰田已经和广汽集团达成技术转让协议,广汽的自主板块将在2021年推出采用丰田THS系统(ToyotaHybrid System)的混合动力产品,或包括油电混合版GS8、GM8等产品。
同时除了油混,插混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里的地位也有望提升。相比混联式混合动力被丰田牢牢抓住,并联式技术方案下的插混在国内已有所发展,比亚迪宋、唐、汉车型均有DM(并联插混)版本,并且在市场上获得了很好的销量。
以串联式为代表的的增程式混动汽车也在通过技术的不断优化得到关注。理想汽车采用的便是增程式混动技术,其他造车新势力如天际汽车、宝能汽车也都宣布将开发增程式电动汽车。
2.0版的路线也只是未来几年内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指导路线,从更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纯电动路线仍然不会改变。各个车企在这个过渡阶段如何选择自己的技术路线是十分考核战略决策能力的事情。如何在技术变革过程中掌握主动权,需要很好的平衡市场发展、技术能力、以及政策方向。未来路线已经明晰,加油吧!中国汽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以上就是玩车网整理的新《规划》发布,明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路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到2035年燃油车全部改为混动?)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玩车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玩车网:www.ssxwc.com2023-11-14 00:25:47
2023-05-18 18:19:42
2023-11-08 05:32:01
2023-06-07 11:12:45
2023-06-01 15:28:13
2023-05-28 09:34:16